离职潮
如果人人都能自律,就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不求和谐而自能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开展儒学的理论性研究,需要在较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视界要开阔,理论要扎实,方法要新颖,特别要了解西方哲学的进展和问题,在比较中进行反思,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这同赶潮流、赶时髦是两码事。
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上看,儒学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它毕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代表了民族精神,有丰富的智慧。人仅仅是理性动物、符号动物,还是一堆要素或可能性,即什么也不是?要讨论人的存在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而情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又是中西哲学长期讨论的大问题。因为问题的提出和责难都是从某种模式即韦伯模式而来的,但韦伯模式是不是普遍性的经典模式,并不是不可怀疑的。但所谓全球意识,并不是离开中国文化与儒学去找一个抽象的全球意识,而是在儒学与其他哲学文化的比较中观察思考全球问题,这就需要更加突显儒学自身的特点。这两方面是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单纯因果性的。
一则因为,儒学已经过时了,要研究只能是钻故纸堆。这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现代的全球性问题。现在世界已进入一体化时代,这不能说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也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它必然在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有所反映,而孔子的德性思想,将在这一过程中对全人类做出贡献。
[2] 但又说:我们是由于自然而适于接纳美德,又由于习惯而达于完善。既然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界,那么人的德性来自何处?人能不能将肉体归之于自然,而将精神、德性等等归之于另一个世界?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在,西方已有学者提倡德性问题,麦金太尔就是一个代表。但是,有一件事是清楚的,这就是,人类生命是由自然界给予的,不管进化论者和人类学家如何说明人的进化过程以及生命产生的奥秘,当代最新科学已经提出自然界的目的性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二者没有对话的任何可能呢?人类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但由此证明人类没有共同的本性和思想,这本身就是由某种哲学所决定的。自然界是否只是受盲目必然性所支配的机械的无生命的世界?人与自然界是不是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这已经变成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
有些论者常常把孔子的仁说成是社会伦理,只限于人际关系。[1] 关于公度性问题,我们不去讨论,只就德性而言,亚里士多德至少提出两种德性(或美德),一是心智方面的,一是道德方面的。对于人性的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即德性,却逐渐淡忘了,或者说萎缩了。当人们这样思考问题时,就已经有隔了,即把自己和自然界隔绝开来、对立起来了,人的存在的意义问题也就被取消了。
这既是美学上的愉悦,也是道德上的享受,只有对大自然充满生命关怀之情,才能实现这种乐。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人的生命、人的德性,从根本上说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自然界。
孔子的德性思想,将自然界视作生命之源、价值之源,是有深刻意义的既然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界,那么人的德性来自何处?人能不能将肉体归之于自然,而将精神、德性等等归之于另一个世界?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后儒提出仁者生也这一命题时,他们是深刻体会到孔子学说的精神的。现在人们只是认识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掠夺,已经引起了自然界的报复,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首先是人自身的德性出了问题?很清楚,对待自然界的态度问题,不能只从利益上考虑,还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考虑,这就是人的目的性问题。
[3]《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23页。现在,西方已有学者提倡德性问题,麦金太尔就是一个代表。当人们这样思考问题时,就已经有隔了,即把自己和自然界隔绝开来、对立起来了,人的存在的意义问题也就被取消了。但是事实上,作为理性,它只是工具性的,它还要为人类的某种目的服务,当人性被归结为智性时,人也就变成了理性的工具。人与万物其实是平等的,人不必自小,也不必自大,而是要同万物和谐共处,如同中国哲人们所说,要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是天地之所生,人的德性也是天地生生之德的实现。
辅相天地之宜、裁成天地之化,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是由人的德性所决定的。我们不必讨论抽象的理论问题,只要回到现实中来,看看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再进行一些认真的反思,我们就会感到,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学说有多么亲切。
这既是美学上的愉悦,也是道德上的享受,只有对大自然充满生命关怀之情,才能实现这种乐。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二者没有对话的任何可能呢?人类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但由此证明人类没有共同的本性和思想,这本身就是由某种哲学所决定的。
但他绝没有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仁不是别的,就是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实现。[3] 这后一种说法与孔子的德性说多少有些相近。
原来人禽之辨只是为了树立人的道德主体性,使人自觉其仁性,而仁性的实现则不但要仁民,而且要爱物。这是一种深刻的哲思,是一种生命关怀,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求。这是孔子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最充分的肯定。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
人们早就担心核武器对人类会随时造成威胁,其实,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已经带来了根本性的威胁。有些论者常常把孔子的仁说成是社会伦理,只限于人际关系。
儒家所说的继善成性,就是实现自然界的目的,完成自己的德性,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孔子所开创的人文精神,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人类的。
因此,孔子及其后继者们,是反对自私而用智的。只有这样,仁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 原载台湾《鹅湖》第291期,1999年9月版,第13‒16页。当他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时,又包含了多少人生感悟。人要将自然界的万物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它、保护它,这才是人即仁的生活的态度。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孔子 德性学说 。
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它首先是生命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问题。人即仁不仅是一个主体范畴,而且是一个关系范畴,只能在关系中存在。
随着理性的发展,西方首先进入了技术时代。乾父坤母,大地才是人类的母亲。
将用智同自私联系起来,这也是不同寻常的。孟子一方面提倡人禽之辨,另一方面却又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是的。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